生态石门
加强古茶树保护 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石门县林业局专业号 | 2018-10-24

  石门县地处北纬29°16′—30°08′的湘鄂边陲,境内最高处为湖南屋脊壶瓶山顶峰,海拨2098.7,最低处为蔡家溪与澧水汇合处,海拔42.5米。境内群山林立,层峦叠嶂,云缭雾绕,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历史、人文环境条件及北纬30度优质茶叶产业带的生态地理优势,使石门县的瑰丽风光里茶香馥郁。自唐代以来,石门茶就一直就声名远播。西晋(公元265-317年)时代的《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表明在1700年前的古代,隶属武陵郡的石门就是优质茶叶的主产区。公元806-815年(唐宪宗元和年间),著名诗人刘禹锡就任朗州(今常德)司马时,曾写下《西山兰若试茶歌》:山僧后檐茶树丛,春来映竹抽新茸……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成为中国绿茶炒青法的最早记载,据有关专家考证,诗中的西山即今石门县雁池乡西山垭。北宋时期蔡襄所著《茶录》载: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圆悟克勤禅师出任石门夹山寺主持,著录《碧岩录》一书,悟出茶禅一味真谛1,后传入日本发扬光大,夹山遂成为中日茶道源头。晚清年间,广东商人卢次伦在宜沙老街(今壶瓶山镇)开办泰和合茶号1899年,拥有员工6000多人、茶农万余人、年生产宜红茶”15kg斤,出口英、法、俄等国(2),海国流芳。近代石门银峰等名茶多次获国内、国际金奖。茶叶已成为石门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茶区乡镇、茶农80%的收入来源于茶叶3

       1  石门古茶树资源分布与利用现状

      1.1 古茶树资源分布情况

  据20171-6月石门县林业局组织的调查,石门县分布着大量古茶树和古茶园资源,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的云麓、大棚、后山、大岭、咸泥、狮燕、��台桥、龙池河、官茶园,南北镇金家河,罗坪乡枞木山、重庆峪、红鱼溪,雁池乡西山垭、里山河,磨市镇四方台,夹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坪工区、宝峰街道八坪林场等地都有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其中,壶瓶山镇云麓村,有2350年以上的古茶树,其中一株树高3.4,树冠东西宽 4.9,虽扎根于石缝中,但生长旺盛,没有受到损坏,至今仍在正常采摘,据当地村民反映,春茶采摘期,这株茶树一次就能采摘一芽二叶的标准鲜叶30kg斤左右。本次调查共登记100年以上古茶树75株,其中350年龄古茶树2株(树高分别为3.4m2.5m,树径均为29cm)、200年龄1株、180年龄30株、150年龄24株和120年龄18株及100年以上古茶园10.27hm270-100年老茶园66.67hm2

  另据有关专家考察论证,在石门县的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中,发现有野生古茶树及其群落,其中在海拨800左右的八峰山发现3株古茶树,经分析认定树龄约为380年;在某些无人区还有树径更粗、树龄更长的古茶树。在东山峰、八峰山、神景洞、太平、夹山八坪等地,发现有30多处泰和合时期半驯化的或人工栽培的老茶园,树龄在100年以上、连片6.67hm2以上的就有64。在罗坪乡红鱼溪村,也发现有300多年的古茶树5

      1.2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2.1保护意识缺乏

  在石门县西北山区,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原始村落,这些原始村落因交通不便,很少有外人进入,森林植被保护完好,野生古茶树及原始次森林和古树群等植物群落分布较广、资源丰富。但由于山区村民经济收入不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刀耕火种,毁掉了大量的古茶树资源。在壶瓶山镇八峰山,有一株地径28厘米、树高约5米、当地人称树龄至少有500年以上古茶树,因树高采茶困难,经常有老年人攀爬上树采茶从树上掉下而摔伤,于2016年秋季被砍伐,现仅遗留距地10厘米树桩,萌发有6丛新茶树。

   1.2.2保护力度不大

  为了合理保护古茶树资源,原国家林业部早在199210月就下发了《关于保护珍贵树种的通知》,将古茶树以野茶树列为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加以保护。而在石门县的古树保护名录中,古茶树还没有被列入。很多村民将古茶树及其群落,只作为一般的茶叶树种对待 ,乱砍乱伐等破坏古茶树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古茶园甚至当成普通老茶园而被低改,造成了古茶树资源的大量减少。

   1.2.3保护协作不够

  石门县古茶树资源多处于崇山峻岭之中,交通不便,积大、范围广,给古茶树的保护工作加大了难度。茶树既属于林业资源,又归属农业部门管理,造成了在实际管理操作中,重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轻产业的文化挖堀、传承和资源的有效保护,使古茶树资源没有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2.4保护技术不优

  随着消费者追求生态产品的需求提高,使许多茶商和茶叶大户开始经营古茶树,野生茶叶价格开始上涨。但由于管理方式落后和技术方法不优等,如肥培方法不当、使用化学农药、不合理采摘、过度修剪及非法移栽等,严重影响了古茶树古茶园的正常存活,使其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2石门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

      2.1  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古茶树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财政、林业、农业(茶叶)等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协调做好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

      2.2  强化保护措施

  要根据古茶树的资源分布的具体地点、面积、株数、树龄、年产量和经营主体等情况,建立古茶树资源档案和古茶树资源分布地图,明确保护的主体对象和保护范围,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强化古茶树的保护措施。

      2.3  开展科普宣传

  要加强野生植物保护法规的宣传和古茶树资源的生态与文化价值的科普,强化法规的监督约束作用和舆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使全社会养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保护古茶树资源的良好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保驾护航。

       2.4  发展特色文化

  石门县古茶树古茶园的分布区域和连接路线是一条串联着区域内各民族和谐融合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线路,是区域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和社会变迁的历史见证。夹山牛抵茶以及茶禅一味的茶道理念、茶歌、茶俗、茶礼、茶故事、茶地名、茶诗文等清晰地呈现了石门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地位;茶马古道是石门先民通过骡马、木筏、人力等方式对外运输茶叶、生漆,换取食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的主要通道;薅草锣鼓、南曲、摆手舞、打溜子、柳子戏、满堂音、骡马歌等颇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培育了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基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以马帮骡客的身份活跃于湘鄂边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合理保护与利用古茶树资源,挖掘和传承这些与茶叶发展有关联的特色文化,对于立态立县、产业强县和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具有强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2.5  推动融合发展

  给合石门县开展全域旅游试点建设,根据古茶树古茶园的分布点、线特点,对古茶树古茶园、传统村落、水岸码头、骡马古道、栈房民居等文化景点进行挂牌保护和抢救性修复利用,让人们在旅游的体验中感受重走茶马古道的乐趣。围绕清心、洗肺、康养、健体这一中心,做好以观赏、认养、管护和合理利用古茶树资源为主的茶旅融合发展和森林康养相结合的旅游线路规划,以丰富的森林景观、洁净的林间空气、健康的养生环境、安全的森林(茶叶)产品、深厚的地域文化和优久的茶业传承为依托,开展如科普教育、林间(茶区)行走、涉水攀岩、森林穿越、猎奇探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通过观摩、参与、互动等方式,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古茶树古茶园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科普知识,增强大众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让绿色文化遗产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6  帮助群众增收

  茶产业是石门西北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在保护好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加快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协同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茶叶产业化文章,谨慎开发和合理利用古茶树古茶园资源。通过对古茶园的现代化培管与古茶树特色茶产品开发,提升茶产品的文化内涵和产业化水平。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要积极整合区域内茶业相关资源,发展以茶叶为中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主题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链,打造历史遗迹、原生态环境与民族特色文化三者相结合的现代生态茶庄园和文化休闲线路。继续办好一年一度的石门茶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商贸、投资等活动,不断拓展茶产业链,提高茶业整体竞争力,用茶产业的发展促进古茶树和古茶园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石门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编,石门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

[2]吴恭亮,卢次伦传[M],台北,中国台北机械工业出版社 1956

[3] 贺忠善,探寻石门深山里的“宜红”茶老茶园[C],“宜红古茶茶道”学术论文集[C],宜昌,三峡大学民族学院 2017

[4] 谭正初, 马进福, 龚仕斌等,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史、茶路探源[J],茶叶通讯 2017(2) 49-53

[5] 贺欣初,石门风物[M],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

 

      ( 415300  石门县林学会  20181024 )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